(19)国家知识产权局 (12)发明 专利申请 (10)申请公布号 (43)申请公布日 (21)申请 号 202210991573.X (22)申请日 2022.08.18 (71)申请人 山东科技大 学 地址 266590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前湾港 路579号 (72)发明人 汪锋 颉泽琦 陈绍杰 尹大伟  祝伟豪 鲁浪 陈泽涛  (74)专利代理 机构 北京云嘉 湃富知识产权代理 有限公司 1 1678 专利代理师 谢子运 (51)Int.Cl. G06F 30/20(2020.01) G06F 17/10(2006.01) E21B 47/04(2012.01) E21B 47/00(2012.01)G06F 119/14(2020.01) (54)发明名称 一种工作面近正断层开采保护煤柱宽度设 计方法 (57)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工作面近正断层开采保 护煤柱宽度设计方法, 包括以下步骤: 收集工作 面附近断层的产状要素和钻孔周围各个岩层的 力学参数; 通过对上覆岩层发挥控制作用的关键 层位置判别条件, 判别关键层的位置; 基于关键 层的位置, 根据关键层距离煤层的高度, 判断工 作面上覆岩层导水裂隙带的高度; 由基岩破断 线、 煤层顶界面、 断层线和导水裂隙带高度确定 上覆岩层组形态特征和尺寸。 本发 明根据上覆岩 层空间形态针对不同情况设计保护煤柱各项参 数, 保证了近断层的安全开采, 对矿山开采中实 现环境保护有着一定的指导 意义。 权利要求书3页 说明书8页 附图4页 CN 115495879 A 2022.12.20 CN 115495879 A 1.一种工作面近正断层开采保护煤柱宽度设计方法, 其特 征在于, 包括以下步骤: Step1、 收集工作面附近断层的产状要素和钻孔周围各个岩层的力学参数; Step2、 通过对上覆岩层发挥控制作用的关键层位置判别条件, 判别关键层的位置; Step3、 基于关键层的位置, 根据关键层距离煤层的高度, 判断工作面上覆岩层导水裂 隙带的高度; Step4、 由基岩破断线、 煤层顶界面、 断层线和导水裂 隙带高度确定上覆岩层组形态特 征和尺寸; Step5、 建立工作面近正断层开采上覆岩层组稳定性力学模型, 确定工作面近正断层开 采上覆岩层组稳定性判 据, 由此获得工作面近正断层开采上覆岩层组稳定时的临界保护煤 柱宽度。 2.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工作面近正断层开采保护煤柱宽度设计方法, 其特征在 于, Step1中工作面附近断层的产状要素包括断层倾角和断层落差; 钻孔周围各个岩层的力学参数包括关键层的厚度、 关键层的抗拉强度、 关键层底界面 距煤层顶界面间的距离、 煤层的厚度和埋深、 基岩 中各个岩层厚度、 破断角、 所受载荷及岩 性。 3.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工作面近正断层开采保护煤柱宽度设计方法, 其特征在 于, Step1的具体步骤如下: 利用物探技术在探测异常地质的方法, 通过反射槽波信 息探测工作面内断层分布确定 断层倾角和断层落差; 在煤炭开采区域地表或井下施工地面钻孔取芯保存, 并绘制钻孔综合柱状图; 根据钻 孔综合柱状图, 确定 煤炭开采区域 开采煤层的厚度、 埋深、 基岩中各岩层厚度及岩性; 通过对基岩进行取芯, 获得的试样进行单轴压缩、 单轴抗拉和三轴压缩实验确定力学 参数, 从而得到关键层的抗拉强度; 利用关键层判别方法, 基于基岩力学参数, 在钻孔综合柱状图进行关键层的判别, 得到 关键层的位置和关键层底界面与煤层顶界面间的距离; 利用钻孔测井分析仪, 在工作面巷道顶板上方打钻孔, 通过窥视结果中钻孔的深度, 绘 制出窥视钻孔破断演化图, 得 出基岩破断角。 4.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工作面近正断层开采保护煤柱宽度设计方法, 其特征在 于, 根据刚度条件和强度条件式, 采用关键层判别方法对工作面的关键层位置进行判别; 具体步骤为: 设采场上覆岩层中有k层岩层, |n+1、 q1|n为第n+1和n层岩层对第1层岩层的 载荷; ln+1、 ln为第n+1和n层岩层的破断距, 根据判别关键层的刚度准则ln+1>ln、 强度准则q1 |n+1<q1|n, 若n=k, 则该关键层为主关键层; 若n<k, 则该关键层为 亚关键层。 5.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工作面近正断层开采保护煤柱宽度设计方法, 其特征在 于, Step3中关键层位置确定后, 计算关键层位置距开采煤层的高度hg, 当hg大于7~10倍采 高M时, 该关键层不贯通; 当hg小于7~10倍M时, 该关键层 破断裂缝贯通; 当上覆岩层 主关键 层位于7~10倍M以外时, 导水裂隙带高度等于在7~10倍M范围内最近的关键层距煤层的高 度。 6.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工作面近正断层开采保护煤柱宽度设计方法, 其特征在于, Step4中由工作面停采线处的基岩破断线、 煤层顶界面所在直线、 断层 线和导水裂隙带顶界权 利 要 求 书 1/3 页 2 CN 115495879 A 2面所在直线, 确定 工作面近正断层开采上覆岩层组形态特 征和尺寸; 具体的步骤如下: 由工作面停采线和基岩破断角确定基岩破断线, 由煤层倾角和煤层 埋深确定煤层顶界面所在直线, 由断层倾角和断层走向确定断层线, Step3确定导水裂隙带 顶界面所在直线, 四条直线组成封闭图形, 得出工作面近正断层开采上覆岩层组形态特征 和尺寸。 7.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工作面近正断层开采保护煤柱宽度设计方法, 其特征在 于, Step5的具体步骤如下: Step51、 以煤层顶界面所在直线与基岩破断线的交点为原点, 煤层顶界面所在直线为X 轴, X轴向右为正方向, 垂 直于煤层顶界面所在直线为Y轴, Y轴向下为正方向, 建立工作面近 正断层开采下 上覆岩层组稳定性力学模型; Step52、 根据静力平衡关系, 分别建立X方向、 Y方向和绕O点的力矩平衡关系, 基于工作 面上覆岩层沿断层面剪切回转判别准则, 得到 工作面近正断层开采保护煤柱宽度。 8.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工作面近正断层开采保护煤柱宽度设计方法, 其特征在 于, X方向、 Y方向和绕O点的力矩 平衡关系如下: 式中, L1为煤柱宽度; q(x)为煤柱支承力; h为岩层组高度; L2为岩层组顶界面宽度; σ 和 τ 为断层对岩层组的正应力和剪应力; γH为岩层组上覆载荷; θ为煤层倾角; T1和T2为亚关键 层1和2对岩层组的推力; Q1和Q2为亚关键层1和2对岩层组的摩擦力; Ti和Tn为亚关键层i和n 对岩层组的推力; Qi和Qn为亚关键层i和n对岩层组的摩擦力; q1、 l1、 i1分别为亚关键层1 的载荷、 长度、 转角、 和断裂度, 其中i1=h1/l1; q2、 l2、 i2分别为亚关键层2的载荷、 长度、 转角、 和断裂度, 其中i2=h2/l2; qi、 li、 ii分别为亚关键层i的载荷、 长度、 转角、 和断裂 度; qn、 ln、 in分别为亚关键层n的载荷、 长度、 转角、 和断裂度; α 为岩层组断层一侧与Y轴 负方向的夹角; β 为岩层组基岩破断线一侧与Y轴负方向的夹角; h1为煤柱顶界面与亚关键 层1底界面的高度; h2为亚关键层1的厚度; h3为亚关键层1顶界面与亚关键层2底界面的高权 利 要 求 书 2/3 页 3 CN 115495879 A 3

.PDF文档 专利 一种工作面近正断层开采保护煤柱宽度设计方法

文档预览
中文文档 16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.0分
温馨提示:本文档共16页,可预览 3 页,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,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
专利 一种工作面近正断层开采保护煤柱宽度设计方法 第 1 页 专利 一种工作面近正断层开采保护煤柱宽度设计方法 第 2 页 专利 一种工作面近正断层开采保护煤柱宽度设计方法 第 3 页
下载文档到电脑,方便使用
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4-03-18 17:39:28上传分享
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,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,敬请联系我们微信(点击查看客服),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