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19)国家知识产权局 (12)发明 专利申请 (10)申请公布号 (43)申请公布日 (21)申请 号 202210977356.5 (22)申请日 2022.08.15 (71)申请人 兰州理工大 学 地址 730000 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兰工 坪路287号 (72)发明人 王晓晖 李柯剑 张凯 苗森春  (74)专利代理 机构 成都华复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512 98 专利代理师 代小华 (51)Int.Cl. F04D 29/22(2006.01) F04D 29/24(2006.01) G06F 30/20(2020.01) (54)发明名称 一种应用于高速离心泵的诱导轮-空间导叶 及其设计方法 (57)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应用于高速离心泵的诱 导轮‑空间导叶及其设计方法, 其中包括诱导轮 和空间导叶, 所述空间导叶位于诱导轮的下方, 所述诱导轮是由轮毂和叶片组成, 所述轮毂通过 轴与驱动电机连接, 所述空间导叶是由导叶与后 盖板组成, 所述导叶通过后盖板固定在蜗壳内, 首先以诱导轮的尺寸参数为基础, 设计出相匹配 的空间导叶, 然后采用诱导轮 ‑空间导叶的组合 结构, 让空间导叶固定在蜗壳内, 这样既可以很 好的保证高速离心泵在特殊工况下仍具有很好 的空化性能和扬程; 同时与现有的诱导轮和导叶 一起转动的结构相比, 由于空间导叶是固定在蜗 壳内, 所以空间导叶的铸造更为简单, 更换起来 更加方便 。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8页 CN 115217788 A 2022.10.21 CN 115217788 A 1.一种应用于 高速离心泵的诱导轮 ‑空间导叶及其设计方法, 其特征在于: 包括诱导轮 和空间导叶, 所述空间导叶位于诱导轮的下方, 所述诱导轮是由轮毂和叶片组成, 所述轮毂 通过轴与驱动电机连接, 所述空间导叶是 由导叶与后盖板组成, 所述导叶通过后盖板固定 在蜗壳内; 诱导轮的设计: 叶片的类型: 所述诱导轮的轮缘直径为D1, 轮毂直径为dh, 轴向长度 为h1, 所述诱导轮为 变螺距诱 导轮, 其中叶片的螺距I =k0h1(k0=0.4~0.6), h1=k1D1(k1=0.7~0.93); 叶片安放角: 叶片进口安放角为β1(14°~45°), 叶片出口安放角为β2(30°~50°), 叶片 轮缘侧安 放角为β11; 叶片轮毂侧安 放角为β12; 其中, β11≥3β12; 叶片厚度: 叶片中间的厚度为H=D1/40; 叶片轮毂处的厚度与轮缘处的厚度比值 为2:1; 叶片包角: 叶片进口边的半径沿反旋转方向逐渐增加, 旋转的角度为 其中叶片轮 的轮毂包角为 轮缘包角为 空间导叶的设计: 与诱导轮匹配: 导叶的进口修圆部分与诱 导轮叶片出口断面的距离为Δ h=0.25D1; 导叶数量: 若导叶数量 为n, 叶片的数量 为m, 则n=3m±1; 导叶的尺寸: 后盖板入口端的直径与诱导轮的轮毂直径相同为dh, 空间导叶进口处的轮 缘直径为D1, 出口处的轮缘直径为D2=k2D1(k2=1.6~1.8); 导叶出口宽度为L=k3D1(k3= 0.2~0.4); 后盖 板的轴向长度为h2=k4D1(k4=0.6~0.8); 导叶安放角: 导叶轮缘侧进口安放角为β21, 导叶轮毂侧进口安放角为β22, 导叶轮缘侧出 口安放角为β31, 导叶轮毂侧出口安放角为β32, 诱导轮出口轮 缘侧液流角为α1, 诱导轮出口轮 毂侧液流角为α2, 其中β21=α1, β22=α2, β31=k0β21, β32=k0β22(k0=0.4~0.6); 后盖板设计: 后盖板是根据两片导叶之间过流面面积设计, 确保诱导轮出口的过流断 面面积与空间导叶出口的过流断面面积之间处于一个均匀变化趋势, 以固定直径dn为间 隔, 其中, dn=1/5D2*n(n=1、 2、 3、 4、 5), 对应的面积从小到大依次为S1、 S2、 S3、 S4、 S5, 其中 Sn+1/Sn=1.1~1.4。 2.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 高速离心泵的诱导轮 ‑空间导叶及其设计方法, 其 特征在于: 所述 诱导轮的叶片数量 为三片。权 利 要 求 书 1/1 页 2 CN 115217788 A 2一种应用于高 速离心泵 的诱导轮‑空间导叶及其设计方 法 技术领域 [0001]本发明涉及一种离心泵导轮, 尤其是一种应用于高速离心泵的诱导轮 ‑空间导叶 及其设计方法。 背景技术 [0002]高速离心泵的运行环境、 运送介质都与普通离心泵不一样, 还有一些处于特殊工 况下的工作环境, 所以对性能影响(要求)更为严格, 常规高速离心泵是由叶轮将轴向来流 转化为径向并通过导叶、 蜗壳后输出, 在此过程中诱导轮与叶轮是一同转动的, 因此对叶轮 的损耗较为 严重, 同时对叶轮的更 换也很不方便 。 发明内容 [0003]本发明的技术任务是针对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, 而提供一种应用于高速离心泵的 诱导轮‑空间导叶及其设计方法。 [0004]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: 一种应用于高速离心泵的诱导轮 ‑ 空间导叶及其设计方法, 其中包括诱导轮和空间导叶, 所述空间导叶位于诱导轮的下方, 所 述诱导轮是 由轮毂和叶片组成, 所述轮毂通过轴与驱动电机连接, 所述空间导叶是 由导叶 与后盖板组成, 所述 导叶通过后盖 板固定在蜗壳 内; [0005]诱导轮的设计: [0006]叶片的类型: 所述诱导轮的轮缘直径为D1, 轮毂直径为dh, 轴向长度为h1, 所述诱导 轮为变螺距诱 导轮, 其中叶片的螺距I =k0h1(k0=0.4~0.6), h1=k1D1(k1=0.7~0.93); [0007]叶片安放角: 叶片进口安放角为β1(14°~45°), 叶片出口安放角为β2(30°~50°), 叶片轮缘侧安放角为β11; 叶片轮毂侧安放角为β12; 为了保证流体在诱导轮内流畅进行, 因 此设定β11≥3β12; 使得叶型沿着叶片高度有一定的倾 斜。 [0008]叶片厚度: 叶片中间 的厚度为H=D1/40(取整数即可); 为了减小叶片的应力集 中, 叶片轮毂处的厚度与轮缘处的厚度比值 为2:1; [0009]叶片包角: 叶片进 口边的半径沿反旋转方向逐渐增加, 旋转的角度为 其中叶 片的轮毂包角为 轮缘包角为 这样设计可以改善易发生汽蚀的外缘进 口, 可以提高10%~5 0%的抗汽蚀性能。 [0010]空间导叶的设计: [0011]与诱导轮匹配: 导叶的进口修圆部分与诱导轮叶片出口断面的距离为Δh= 0.25D1; 因为流体在诱导轮出口的速度将按vuR=常数的规律变化到空间导叶进口, 使空间 导叶叶片前有一个较大 的旋转分量, 这会导致水力性能的下降, 所以空间导叶的叶片进口 不能直接与诱 导轮的出口相接 。 [0012]导叶的数量: 若导叶的数量 为n, 叶片的数量 为m, 则n=3m±1; [0013]导叶的尺寸: 后盖板入口端的直径与诱导轮的轮毂直径相同为dh, 空间导叶进口 处的轮缘直径为D1, 出口处的轮缘直径为D2=k2D1(k2=1.6~1.8); 导叶出口宽度为L=k3D1说 明 书 1/3 页 3 CN 115217788 A 3

.PDF文档 专利 一种应用于高速离心泵的诱导轮-空间导叶及其设计方法

文档预览
中文文档 13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.0分
温馨提示:本文档共13页,可预览 3 页,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,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
专利 一种应用于高速离心泵的诱导轮-空间导叶及其设计方法 第 1 页 专利 一种应用于高速离心泵的诱导轮-空间导叶及其设计方法 第 2 页 专利 一种应用于高速离心泵的诱导轮-空间导叶及其设计方法 第 3 页
下载文档到电脑,方便使用
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4-03-18 17:39:30上传分享
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,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,敬请联系我们微信(点击查看客服),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。